在中國古代,從皇帝到大臣;從知識分子到小販;從商人到普通人,每個人都知道茶。它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,茶是中國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而在傳說中神農是第一個發現茶的人。
茶的起源
在中國古代,從皇帝到大臣;從知識分子到小販;從商人到普通人,每個人都知道茶。它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,茶是中國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而在傳說中神農是第一個發現茶的人。
當沒有足夠的食物供整個人類食用時,神農出生了。這個孩子天生異相,身體是透明的,五臟六腑都清晰可見,頭上長有兩只角,牛頭人身。當他長大後,當了首領的他開始教人們怎樣種植糧食。盡管那時的人們因為神農的幫助能夠更好地養活自己,但人類經常因為不加區別地吃東西而生病甚至死亡。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,神農決定品嘗數百種草藥。他把能食用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裏,介紹給別人吃,用作藥用;不能夠食用的就放在身體的右邊袋子裏,提醒人們註意不可以食用。
有一天,他試了一小片新鮮的葉子,因為他的腹部是透明的,所以人們可以看到葉子正在清洗他的每一個器官,在葉子遊走全身之後,人們看見神農的身體變得幹凈如新 。然後他把這片葉子命名為「茶」,意思是「檢查」。之後,他繼續品嘗其他草藥,但有一天,神農嘗到了「斷腸草」,這種毒草太厲害了,他還來不及吃茶解毒就死了。最後,他為拯救人類而犧牲了自己,受到了人們的尊敬。他被稱為「五谷之帝」、「神農氏」。而因為神農,茶在當時被稱為「藥」,變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。
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茶業是逐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發展起來的。
- 在西周和東周時期(約公元前3000年),人們開始種植茶樹。此時的茶大多作為蔬菜來食用,或是作為獻給神佛的貢品來祈福。而在春天和秋天,它又被當成一種藥物來治療疾病。
- 在戰國時期,茶又被當做一種食物來食用。
- 在西漢時期(公元前2000年),茶葉貿易開始在各個地方繁榮發展起來,現在的中國成都是當時最大的茶業集散地。
- 從東漢時期(公元前1500年)開始,為了使茶葉更加容易攜帶,賣到更遠的地方,人們開始製作可以固定形狀的茶磚。
- 從唐朝(公元前1200年)開始,飲茶文化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開始盛行。在這時期出版的飲茶著作《茶經》的作者陸羽,由於對中國茶文化的貢獻不可估量,至今仍被尊為「茶聖」。他是第一個出版關於茶的種植、製作和飲用的人。
- 從宋朝(公元前1000年)開始,隨著人們對於煮茶水源的重視以及製茶技術的進步和提高,當時社會開始流行進行各種飲茶的比賽。在這段時間裏,磨好的茶粉開始流行,然而,茶粉的盛行在元朝末期就完全消失了。
- 從元朝(公元前700年)開始,散茶開始在當時社會的底層開始盛行,而當時的上層階級,仍舊流行品飲茶磚。也是從這之後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喝用散茶沖泡的茶湯了。
- 從明朝(公元前600年)開始,人們用新發明的製茶技術開始製作黃茶,紅茶以及花茶。
- 從清朝(公元前300年)開始,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出口茶葉的國家,中國茶開始在全世界聞名。
六種中國茶
如果你有去過中國本地的茶葉市場,那你會驚訝地發現,會有非常多種類的茶等待你去品嘗。你可能會感到困惑,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道選擇哪一類的茶葉,更別說一下子買到最合適自己的茶葉了。在中國,茶的分類與西方茶文化完全不同。例如,在西方,茶通常是根據葉子的顏色來分類的,而在中國,人們是根據茶葉所沖泡出來的茶湯的顏色來分類。因此,黑色的茶葉在中國稱為紅茶,這是因為它沖泡出來的茶湯鮮艷如紅色寶石,而在西方,這種黑色的茶葉就被稱之為『黑茶』 (Black Tea)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,紅茶也被用來形容不加牛奶的茶。
為了更好地分清茶的種類,下圖用沖泡出來的茶湯的顏色形象地區分六大中國茶。
事實上,鑒別不同的中國茶的種類並不復雜。除了以上根據茶湯的顏色區分種類外,我們還可以根據茶葉的發酵程度來區別。在此之前,我們需要來理解什麽是茶葉的發酵。茶葉的發酵指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,茶葉被酶氧化,從而產生了茶黃素和茶紅素,這類物質又可以改變茶葉原來的顏色,使茶葉變紅。發酵通常在特殊的房間裏面進行,合適的濕度和溫度至關重要。因為溫度和濕度以及葉子本身所含的水份都會影響發酵的結果。人們用發酵的比例來區分不同類型的茶葉。例如綠茶只有0%-5%的發酵程度,通常沒有發酵這一過程。白茶則保持了5%-10%的發酵程度,黃茶發酵至10%, 烏龍茶10%-60%,紅茶80%-85%,而黑茶往往是完全發酵茶。